严格制度保障校园食品安全
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确保学校供餐安全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工程,牵动着千百万家庭。近期发生的多起相关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,多次警示校园食品安全仅靠“事后解决”的被动模式是难以保障的。主动防控必须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来实现。近年来,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。通过出台政策文件、完善标准体系,逐步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制度保障网络,划定高校食品安全“红线”,明确“底线”。近日,《采购及验收管理指引》教育部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《学校食堂大宗食材管理办法》聚焦学校食堂食品“第一阶段”,进一步细化采购验收流程,明确质量标准,为规范食品原料管理提供精准实用的“指导意见”。政策体系的生命力在于落实。高校食品安全体系要发挥真正作用,必须努力 从监督、协作、问责三个方面提出,确保系统不被关闭、执行不受影响。加强严格监管,确保标准实施。另一方面,监管部门要建立定期检查机制,对学校食品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。另一方面,要鼓励学校建立一体化的教学体系。内部监督小组形成“外部监督+内部自查”的双重监督格局。促进社会合作,推动阳光监测。通过检测报告的定期发布和资金的使用,保障了母委会参与供应商选择和原料验收的权利,并保证了所有环节的安全运行。完善追溯系统并加强问责。对采购不合格原材料、违规经营的企业,将建立健全责任监控制度,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。我们不仅要直接追究责任,还要追究管理责任,确保各方不放松、不违规,切实落实食品安全责任。在确保校园食品安全方面,我们从未“停止”。只有把制度作为关键环节,强化落实督查,形成合力,强化各方责任,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,对所有食堂进行巡查。 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孙庆坤)